祖国网——脑科学视角下平衡针灸对热射病的科学解析与应急干预
2025/8/11 18:18:36

 
 
脑科学视角下平衡针灸对热射病的科学解析与应急干预
2025-08-11 14:46来源: 《祖国》杂志 
  文/王文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职业化培训工程推广专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高温天气频发,热射病这一曾被视为“职业罕见病”的急症,正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成为威胁高温作业者与户外活动人群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热射病的致命性不仅在于其高达50%以上的重症死亡率,更在于大众对其早期症状的认知不足——多数人将头晕、乏力等预警信号误判为“普通中暑”,错失最佳干预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热射病的早期预防与应急干预,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热射病的病案剖析入手,揭示其危害机制,深入阐释平衡针灸基于脑科学的干预原理与技术优势,并提出普及推广的具体建议,为热射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路径。
一、高温下的生命危机
近日,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一名37岁快递员坚持在高温天气送快递,不幸突发热射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事发当天,该快递员从清晨开始派送快递,一直干到中午,回家后感觉身体不舒服,没有吃饭,只喝了几口冰镇饮料。尽管当时他已经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由于心里记挂着还有几单快递没送,十二点左右就又出门了,直到下午五六点钟,他才被路人发现晕倒在电动车旁边,路人赶紧报警。送医时体温超过 41℃,鼻腔、口腔有出血。只可惜,快递员最终也没能抢救回来,在第二天凌晨四点钟,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为热射病。该患者的惨痛教训发人深省,更为我们夏季热射病的预防工作拉响了紧迫的警报。
二、热射病的危害机制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的致命性急症,当核心体温超过40℃时,会引发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连锁反应。该案中,长期高温作业导致机体产热远超散热,冰镇饮料虽能短暂降温,却无法修复紊乱的体温调节中枢,反而可能因冷热刺激加重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从脑科学视角看,体温持续升高首先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晕、意识模糊,进而影响心血管、肝、肾等器官功能。患者出现的鼻腔、口腔出血,正是凝血功能障碍与器官损伤的直接表现,最终因多器官衰竭不可逆而失去生命。
热射病的危害不仅在于高死亡率(重症患者死亡率可达50% 以上),更在于其发病的隐匿性与进展的快速性。多数人如该案家属所言,对高温作业的致命风险缺乏认知,将早期不适误判为“中暑小毛病”,错失干预良机。尤其对于健康人群,身体对高温的耐受阈值可能被高估,一旦突破极限,病情会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从不适到昏迷往往仅数小时,留给救治的时间窗口极短。
三、平衡针灸基于脑科学的创新路径
平衡针灸技术继承传统中医精髓,却在脑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其干预热射病的核心机制可从“中枢调控”与“基因修复”两方面阐释:
(一)靶向激活大脑体温调节中枢
平衡针灸认为,人体的体温调节、应激反应等核心功能由大脑中枢系统主导,热射病的本质是高温应激下大脑对全身器官的调控失衡。其选取的特定穴位(如位于四肢的“过敏穴”“头痛穴”、头部的 “醒脑穴”等),通过针刺产生的神经冲动,可快速传导至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如下丘脑),激活内源性调节机制,促使中枢重新设定体温阈值,增强散热功能(如扩张皮肤血管、促进汗腺分泌),实现核心体温的快速下降。这一过程完全符合“神经-体液-内分泌”网络调控原理,通过外周刺激唤醒中枢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快速改善脑供血与代谢
热射病中,高温导致的脑缺氧、脑水肿是加重病情的关键。平衡针灸选取的穴位多位于四肢神经密集区,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