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名人天下|王文远:谱写中医传承 创新发展新篇章
2024/8/10 21:17:27
山东,古称齐鲁大地,在这片有着四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土地上,曾经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中医药学者。他们秉持医者仁心,传承岐黄之术,披肝沥胆,赓续前哲,用自己的智慧和医术,为祖国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20世纪共和国走过的风雨历程,跨入新世纪的征途门槛,山东中医药界在复兴中医、革故创新、治病救人、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方面人才辈出。在这些为祖国医药事业默默奉献的中医学家中,中国平衡针灸学的创始人、原北京军区总医院专家组专家、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王文远以其精湛的医术、杰出的成就享誉海内外,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山之子 志在国医
1945年,王文远出生于中国北方革命老区——山东临沂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里。
王文远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拜师学艺,师从鲁南中医名家刘春启。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谈时,曾回顾自己早年的学医历程:
“我是咱们国家第一批师带徒的学生。1959年,国家卫生部下发文件,要求抢救老中医的经验和技术。1961年,这项政策开始在山东沂蒙山区落地实施,当时我们公社就只有两个名额,一个名额给了老中医的儿子,另一个名额就落到了我的头上,我这才有机会进入到中医领域学习。”
学徒三年,艰苦单调,王文远白天勤力医务,夜晚攻读药典,一切全靠顽强自励。他后来回味这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曾经感慨地说:
“当时,早上和晚上背书,大部分时间给师傅打下手。背诵的书都是清朝之前的书籍,与现代医学有了很大隔阂,看《黄帝内经》跟看天书一样。时间久了,我觉得学中医很困难,当好一个中医更加困难,也就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要把中医学好,要改革中医,为后辈的人能够有捷径可走而努力。”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三年学徒过程中,王文远记诵下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医宗金鉴》等十几本中医学经典著作,为他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行医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位聪慧勤勉的少年,通过自己的奋进一步步铺就了成才之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是一个革命和战争的年代,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峥嵘岁月,那个时代环境里成长、受苦、拼搏、历练起来的优秀人物,在80年代新时期到来之后,他们相继撑起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旗帜,成为各行各业建设事业中的栋梁。历尽苦难却百折不挠、胸怀壮志有责任担当,成为他们这一代人最为宝贵的集体精神品格,王文远堪称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沥血精诚 救死扶伤
1964年,19岁的王文远作为“政治特种兵、技术人才”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就在这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中华大地随即掀起全民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作为解放军医疗团队的一员,年轻的王文远深受激励,他暗自立志:要对部队医学建设作出贡献,为保障官兵健康作出贡献。
60年代中后期,解放军内部实行“备战、备荒、大比武”训练,由于训练强度较大,军营里的战士们长期练习刺杀、投弹等战术动作,导致他们的肩、腰、肘、膝等肢体损伤现象极为普遍。身为军医,王文远目睹团队里战士们遭受伤痛的折磨,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于是竭力使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传统针灸帮助战士们解除病苦,遗憾的是,他对战士们施行针灸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因为传统针灸比较复杂,仅人体针灸穴位就有四百多个,时间长、疗效慢,无法达到简便易行、一针见效的疗效。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王文远整日废寝忘食,深思苦想。好在上天不负有心人,不久他通过部队组织,学习了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