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973为平衡针灸创新技术提供了科技支撑——中国中医药报专版报道
2019/9/2 10:20: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刘旭阳 姬美玲
通讯员:郑欣杰 窦中梅 张利芳 朴初香 庄照来
时间:2012年5月3日
责任编辑:柴 玉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与推荐下,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承担的平衡针灸创新技术作为中医药特色疗法,於2007年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部973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在973办公室的组织下,在项目组首席科学家方敏教授指导下,在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主任王文远教授率领下,经过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医三院、北京老年病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课题组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课题规定的任务,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通过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平衡针大脑中枢干预的时间45‰秒,为临床3秒钟见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平衡针促进中枢神经递质的释放,为临床3秒钟镇痛提供了物质基础”。课题的研究为平衡针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也为中医进入急诊医学、急救医学、军事医学创造了科技支撑条件。
平衡针产生的时代背景
平衡针灸诞生20世纪60、70年代。当时祖国大地开遍中医之花,老百姓采集加工中药,针灸、手针、耳针、水针、埋线、割治,针刺治疗聋哑,针刺手术麻醉等新针疗法应运而生,医疗队下农村,进工厂,到边疆,进一步推动了中医文化、中医技术的普及。平衡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在部队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仅仅围绕部队训练伤这个困扰官兵身心健康的大课题进行了长达40余年临床研究,先后深入全军陆、海、空、二炮、总装2000多个连队,治疗部队训练伤10万多人,才成功创立了一种来自于部队特殊群体、特殊任务、特殊环境的实用针灸创新技术。以安全、单穴、3秒钟见效迎合了军队在非战争条件下的卫勤官兵保障需求,引起军委首长军区首长的高度重视。“八五”被列为总后卫生部、北京军区卫生部基层部队实用中医技术推广项目;“十五”以后又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部向全国农村与社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全军与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平衡针特殊的临床疗效,但其基础研究薄弱,通过973基础研究来揭示平衡针反应点的作用机制,提升平衡针灸的创新理论。
平衡针“三靶”机制探讨
一、横断面调查证实了平衡针反应点的客观规律
通过横断面流调组组长刘清国教授调查结果显示,平衡针反应点与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定的内在联系,是疾病反应在体表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平衡针提出的交叉取穴原则、区域取穴原则、特异性取穴原则相吻合。本课题通过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脱出、骨性膝关节炎患者的平衡针颈痛穴、肩痛穴、腰痛穴、膝痛穴症状体征及疼痛视觉量表(VAS)观察评分统计发现:疾病发生时会在平衡针反应点出现阳性反应率达73.04%。其中颈痛穴阳性率为80%,肩痛穴为72.95%,腰痛穴67.67%,膝痛穴为80%。
二、实验研究证实了平衡针反应点的物质调控基础
(一)反应点分布与神经结构有关
实验组组长袁红教授实验结果证实:发现反应点与神经干、神经支、神经丛等神经结构密切相关。肩痛穴直刺腓浅神经,臀痛穴直刺臂丛神经,腰痛穴直刺滑车神经、横刺眶上神经,踝痛穴直刺正中神经。
(二)反应点疗效与针感密切相关
1、临床组马文珠教授临床试验研究证实: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七家临床三甲医院临床试验研究,在镇痛方面,通过VAS评分证实平衡针组首次3秒钟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组30分钟镇痛效果(P<0.001),与临床总结的3秒钟见效相吻合。在远期疗效镇痛方面,通过VAS评分证实,平衡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