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一例
2018/6/6 17:25:59


      近期,我用平衡针治疗了一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达到临床治愈。现将当时的治疗经过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
      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变,一般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或病毒的血行感染,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脐周痛等)。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
      一、一般资料:
      姓名:李某某
      性别:女
      年龄:10岁
      家庭住址:芝罘区魁玉路华新小区
      就诊时间:2018年5月20日
      就诊地点:烟台德润诊所
      主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1天。
    现病史:患儿于一天前中午洗澡后吃了一支雪糕,于傍晚时出现咽痛、发热,体温最高时是38.8°C。继而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其中,腹泻1次,为稀糊便,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呕吐2次,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遂到烟台某医院就诊,检查血WBC 10.01X10^9/L,N 78.0%,CRP 14.0 mg/L,B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发。医院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差。经患儿家长的朋友介绍,即来我诊所要求治疗。
    父母均体健,否认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体温:38.5°C,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精神差,表情痛苦。营养中等,身高130cm ,体重35kg。咽部充血,扁桃体2度肿大,充血,颌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部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右下腹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正常,5-6次/分。
  辅助检查:血WBC 10.01X10^9/L,N 78.0%,CRP 14.0 mg/L,B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发。
  诊断:1.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2.上呼吸道感染。
  二、平衡针治疗:
      平衡针手法:采用平衡飞针。
      平衡针选穴:咽痛穴、腹痛穴、胃痛穴、提免穴。
      平衡针干预周期:拟每日1次,连续1周。
    平衡针治疗经过:         
    第一次平衡针快速飞针完毕,患儿立即感觉肚子不痛了,也不恶心了。嘱患儿回家后注意进食清淡流质饮食,忌生冷、油炸类高热量饮食,少量多次服用白开水,以纠正呕吐、发热所丢失的水分。
    第二日复诊:体温37.1°C,精神可,诉无咽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查:咽部及扁桃体充血减轻,腹部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平衡飞针继续以上穴位。嘱饮食可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
      第三日复诊:精神好,咽部及扁桃体充血进一步减轻,扁桃体1度肿大,腹部脐周轻度压痛。平衡飞针继续以上穴位。嘱患儿饮食逐渐改为普食。
    第四日复诊:腹部无压痛。平衡飞针巩固治疗。
      三、分析: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卫体系,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它包括全身淋巴结、鼻咽部(包括扁桃体)及肠道的淋巴结和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等。小儿淋巴系统在出生时尚未发育完善,在出生后的前十年内,尤其是幼儿期淋巴结发育最快,到12-13岁淋巴结才发育完善,因此,小儿易患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感染。小儿的肠管相对较成人为长(婴幼儿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5倍),消化道面积相对地较大,肠壁薄,粘膜富有血管,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大肠区淋巴结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袭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甚至出血及坏死。所以要及时控制病情。平衡飞针快速点刺相关穴位(靶点),通过中枢神经(靶轴)的整合效应,使病变部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