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记长沙迪和综合门诊部主任杨迪和从医经历。
2017/3/31 22:10:00
2017年3月28日,我送湖南的两位名医:杨迪和医生和梁东医生,去往株洲讲课。
(穿白大褂的是谭文剑医生,左边是梁东医生,右边就本文主人公是杨迪和医生,)
刚上车,杨迪和医生就听到录音机里播放《伤寒论.序》,就跟着一起背诵,吟诵着,吟诵着,时光仿佛倒流到了1982年,故事在杨医生平静的声音中,缓缓打开:
那年的夏天,19岁的杨迪和高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学校,可以吃皇粮了,在那闭塞的新化田坪镇,出了个大学生是个特大新闻。当时考师范类学校,需要体检,第一道体检,测量身高,1米46,不合格,再去量体重,86斤,体检老师一句话,也深深刺痛了杨医生的心:“黑板都写不到,怎么当老师?”两项不合格,后续的体检项目,不用再做了,直接被刷下来了。
失落、失落,信心满满的考取大学,却只能回来种地。一个高中毕业生,个子不高,块头不大,怎能胜任农村的重体力活?有人建议学篾匠,有人建议学裁缝,这些我都不想学,有人建议学医,这个我喜欢,我继父是老师,经常到镇上召开老师的会议,就找到当时卫生院的李雅元院长,希望收下这个徒弟,李院长说,我们是在编的国家工作人员,不允许带徒弟。这个学医的途径也被堵死了,我反正不甘心,我继父对我非常好,只要到镇上去,就跟李院长说,希望收下迪和这个徒弟。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82年年底,国家出台一个政策,为了传承中医,可以带徒弟了,首先第一个就告诉杨迪和,因为他学习的心态最为迫切,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医院拜师。真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穷山沟里出来的孩子,有学习的机会,自然如饥似渴,师傅要求每天背诵,《伤寒论》是必背的。医院住院的病人问:“迪和啊,你在背太阳病,太阳病到底是什么病呢?
”我只能笑一笑,我也不知道太阳病是什么病,师傅要我背我就背罗。“迪和啊,我知道太阳病是什么病了,你看每天都下雨,月初下到月末,肯定是太阳病了,对不对。”年轻的杨医生,有一个必杀技:微笑,开口便笑,弥勒佛一样的,所以都愿意与他打交道。
学医三年,本来可以留在医院上班,师傅不肯,“你呆在医院,你这个人就不会有长进,就等于废了”。没有办法,回到家乡,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开起简单的门诊,没有本钱,找本家借100元到梅城进一些药回来,每一个品种进个几支、几盒,品种比较多,总价不多,总共进了88元药,数字蛮吉利,其余12元留作兄弟俩来去的盘缠,自此就开启了杨医生的执业之路。
虽然年轻,但凭借刻苦好学,生意蒸蒸日上,家庭生活也得到改善,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都三十五了,都是单身汉,怎么办呢?召开家庭会议,决定我的条件稍微好一点,就先娶,家里有了先例,改善了条件,哥哥们才有希望娶到老婆。有了机会娶老婆,那到底选择哪一个呢?因为跟我做媒的非常多,业务开展到哪里,媒婆就跟到哪里,都想跟这个年轻小伙子做媒,别看我个子不高,那时有四五十个媒婆想给我做媒。但我自己想追求我所想要的人,有个乡村医生的女儿,条件非常好,是科班出身的护士,年轻漂亮,能说会道,还有正式单位,我是乡村医生,我并不自惭形秽,勇敢的去追,没想到真还遭到了拒绝,遭到拒绝怎么办呢?
就曲线救国,找老丈人,他很欣赏我,果然起效,他女儿看到我穷追不舍,看到我聪明好学,看到我为人和蔼可亲,就扭扭捏捏的答应嫁给我了,当然,还是通过了明媒正娶的。他就是我现在的老婆,潘青春。到现在还是那么青春靓丽,里里外外一把手,我的成功,大部分功劳都是她的。(2017年薪春晚会,一首《心相印、手牵手》,表达了两口子相濡以沫,心手相牵的浓浓爱意。)
结婚不久,就生了一双儿女,总算走上了幸福的康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