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平衡文化治疗失眠症的体会——(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杨树成中医门诊部)
2016/9/13 9:58:42
失眠是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中医学称之为不寐,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而不入于阴所得。早在二千年多前《黄帝内经》称之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阳不入于阴则入睡困难,阴不恋阳则易于早醒,而对于失眠的定义就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症状可伴随有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面色少华,脘闷纳呆,或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少津,或呕恶嗳气,纳差,口苦目眩,大便秘结,或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等症状。
在临床上观察,失眠或长期失眠的人主要还是在心理或生理上出现问题,而造成的失眠或抑郁,甚至狂躁等精神性疾病,它是一个多系统,多脏器都可伴随的一个症状,反过来失眠或长期失眠又影响整个系统或脏器的功能,所以治疗失眠不仅仅是单纯的针灸治疗而更深层次的就是要解决病人的心理疾病,所以鉴于此,师父较早的提出了,“气生百病”“平衡心理”和“平衡文化”的概念,《皇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有:“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认识气生百病的概念,也正是基于气生百病的机理,我们找到了失眠的病因,那么要想治疗好失眠,我们必须从气生百病中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能切中病人的心理或生理的癥结所在,那么这个病就有办法了。
师父是平衡针灸创始人,提出了平衡针灸,平衡心理,平衡文化,而我们平衡针灸这一学科真正的核心内容或精髓所在就是平衡文化,所以我想结合中国文化儒,释,道,医,的文化重点说一下我对平衡文化的感悟,因为师父也说过,要想用好平衡针灸,必须学好平衡文化,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空前烦躁,所以引发了大量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和谐,而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产生,《周易系辞》讲:”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形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那么我们的平衡文化就站在了形而上的层面,也就是道的层面,来指导形而下的层面,也就是器的层面,或者说“术”的层面,就是平衡心理和平衡针灸,也就是以道驭术,那么有了道,我们便可以很好的驾驭术了,从而法理通了,便可以执简驱繁,大道至简。化而裁之谓之变,讲的是我们平衡针灸,在确定了诊断以后所采取治疗手段是对应取穴,是交叉取穴还是定位,同侧取穴呢?具体取哪个穴位等。有了诊断就能“裁”就能“变”。推而形之谓之通,师父现在不就在做这个“通”吗。广而推之,让平衡针灸发扬光大造福万民,这也是老人家一生人夙愿啊!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过我们的努力,发扬让平衡针灸交错天下之时,那么我们的平衡事业就成功了。
那为什么是平衡呢?我觉的我们的平衡针灸这个平衡两个字叫的特别好,就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像我们的天秤,两边的法码一样重,这样才能保持平衡,这是平衡的本意,而我们现实中的平衡就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那么要保持平衡,中间就必须有个中点,这个中点就叫“中”,那么求平衡就是求中,在《中庸》里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就说情绪没有被受到感染的时候就是中,试想我们哪个人没有被情绪干扰,是我们驾驭了情绪,还是情绪驾驭了我们呢?这不是失眠的中心环节所在吗?这不是师父说的气生百病吗?那么我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王文远平衡针灸--官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