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平衡针灸
背景:
阅读新闻

潜心研究觅突破 针灸史上谱新篇

[日期:2007-03-10]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徐亚静 [字体: ]

2004年5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山东省临沂市举办了“平衡针灸高级培训班”,这门不同于传统针灸的创新针灸学受到了与会专家与学员的一致认可。

  那么,到底什么是平衡针灸学?它与传统针灸有何不同?又是谁开创了这样一门针灸新学科呢?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人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分院全军平衡针灸治
疗培训中心主任、平衡针灸学创始人王文远

■少年壮志

王文远出生于沂蒙山革命老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看到山区百姓由于缺医少药,生病只能硬扛,特别是他八岁的哥哥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的医治而死于麻疹时,童年的王文远被震撼了。他发誓长大要做一名医生,用最简便的方法,为老百姓治病!1961年,国家卫生部为了抢救中医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16岁的王文远就是在这个时候十分幸运地成为了册山区卫生院刘春启老中医的弟子。3年的学徒生涯,王文远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艰辛。他在起早贪黑跟随师傅抄方取药、加工丸散膏丹、出诊看病的间隙,背熟了10多本中医经典,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学理论,向着他童年的梦想迈进。1964年,王文远应征入伍,环境的改变并没有使他放弃他对中医学的热爱与追求。在这段时间里,他对中医学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索。王文远发现,在部队,中医学基本没有用武之地。这是因为基层连队的战士最常见的病痛是战伤和训练伤,如投弹训练造成的肩周炎等,这种病服药效果不好,且当时各种药品都十分匮乏。更重要的是,军医学不同于普通的医学,它要求在最快的情况下为伤员解决问题,又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以见效慢为特点的中医药当时基本不被军医采用。

  中医要发展,就必须找到能快速起效的方法!王文远将目光投向了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的针灸。
  
   ■突破传统

  1970年夏天,提干为军医的王文远到河北雾灵山采药、巡诊。这里的山民由于长期从事砍柴、运货等劳动,背篓长年不离身,得肩周炎的人非常多。王文远 和老医生们采用传统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有的甚至是越针越重。

  王文远将传统针灸用于治疗肩周炎的穴位逐一标注在人体解剖图上,然后在自己身上体验针感,之后又在病人身上试针,寻找治疗肩周炎的最佳方法。结果令王文远诧异,所有的穴位对肩周炎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这时的王文远已经在学校里系统地学过西医。他经过分析后认为,肩周炎是局部组织发生炎症、浸润造成的。传统针灸主要对发病部位进行针刺治疗,这样反而会使病变部位的炎症和浸润更加严重。 “能不能找到更有效、更简便、更直接、更快速的针灸方法?”听到王文远的这个想法,一位著名的老中医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并最终对他说:“要找到更有效的穴位,必须通过自身体验针感。不过,一旦找不准,轻则瘫痪,重则没命。”试还是不试◇这是一个敢不敢于突破传统的问题。王文远考虑再三,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拿起了闪闪的银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王文远认为,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按经络走行的穴位,引起人体功能物质分泌产生变化而发挥作用的。经络的存在虽然已被各种实验所证明,但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在人体内,存在着另一个有形,且对功能物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系统———神经系统。从中医学理论方面考虑,治疗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机体的平衡(正常)。中医认为,人体是通过心神调控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的,而西医理论中的调控中枢显然是神经系统。但到底哪条神经有可能与肩周炎有关却毫无现成的资料可以依据,王文远只能在自己的身体上展开全面的试验。1972年的一个冬夜,王文远对照人体解剖图,按照自己沿着上肢臂丛神经和坐骨神经丛设定的20多个穴位,将银针向自己身上刺去。一针、两针……深夜12点多,强烈的电击感袭来,他顿觉心跳加速,冷汗淋漓,随即晕了过去。

  当王文远慢慢苏醒过来时,浮现在眼前的是妻子泪眼迷茫的一张脸。妻子哭着求他不要再扎了,但此时的王文远已经被刚才那种强烈的针感所吸引,这种感觉和传统针灸的针感不同,来得更为猛烈、迅速,难道这就是神经的针感吗?王文远为这个发现兴奋莫名,但过去怎么从未出现过这种针感?针刺神经有什么规律?为了避免妻子劝阻,王文远开始背着妻子继续试针。有多少次,王文远晕厥在空无一人的室内;有多少次,强烈的刺激使他怀疑自己是否行将瘫痪;有多少次,巨大的身体痛楚令他几近放弃,但最终又忍痛再度拿起了银针……

  王文远就是这样一针针地扎出了一个针灸史上的新篇章!

  1987年,他终于发现,肩周炎最敏感的穴位不在传统的中医经络上,而是在西医解剖学的神经干上,也就是在小腿的腓浅神经上,他将这一穴位命名为肩痛穴。

  这以后,全国8省市14家医院对3850名患者进行了“肩痛穴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该研究将西医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采用交叉对侧取穴原则,以3寸无菌毫针直 刺肩痛穴,做提插针刺手法,每日一次,3次一疗程。并以针刺传统穴位肩贞、肩髃、肩井、手五里、手三里、支沟等,每日一次,21天一个疗程进行对照。结果 表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副作用。说明该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独特且持久,无副作用。



   ■针灸新篇

  王文远的这一针法一经提出,就在针灸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支持者有之,质疑的声音也不少。为了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1988年,王文远请中国中医研究 院的科研人员为他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肩痛穴可使反映大鼠疼痛程度的嘶叫阈和甩尾阈明显延长,说明该穴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1989年,该项研 究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而此时,距王文远开始试针的那一年,已历19年之久。

  肩痛穴的诞生更加坚定了王文远的信心。他认为,受中枢神经的支配,机体内有其自然的平衡机制,发生疾病则是平衡系统被破坏所致。通过针灸刺激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一种生物信息,调动能量修复平衡系统,促进机体康复。他继续把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阴阳学说联系起来,不断进行试验,终于发现了外周神经取穴规律,选取与所治疗部位上下对应、左右对应的神经,并陆续在人体四肢及头部找到了38个全新的、具有整体平衡作用的特定穴位。王文远将他的这一发现命名为平衡针法。

  平衡针法所选取的穴位只有38个,不足传统的413个穴位的十分之一,且每针治疗时间不超过3秒钟,因其操作简便、起效快的优点,很快就受到了临床的认可。经全国多家医院临床验证,平衡针法可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糖尿病、莱姆型面瘫等248种疾病。此后,王文远又逐渐将平衡针理论推广应用到拔罐、推拿等领域,逐步形成了平衡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的出现使传统针灸的治疗变得更加快捷,疗效也更加明显。

  1997年4月,乒坛名将邓亚萍即将参加第44届世乒赛时,突发腰椎间盘脱出症,疼得卧床不起。王文远被国家体委特邀,连夜赶到正定训练基地,为邓亚萍做了平衡针灸、平衡火罐、平衡推拿。4天后,邓亚萍康复。

  1997年11月,世界针灸联合会第四届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王文远应邀做了专题报告并进行了现场演示。一位墨西哥患者突发腰椎间盘脱出症,引发下肢坐骨神经痛。王文远轻轻地扎了一针腰痛穴,又补了一针臀痛穴,仅仅几秒钟,病人疼痛消失。会场沸腾了,掌声经久不息。王文远的平衡针灸学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后来,先后有十多个国家的针灸人员专程来京向王文远学艺。

  为了使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得到更为科学可信的解释,王文远先后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进行联合研究,发现平衡针法可调节5-羟色胺、脑腓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能调整细胞内钙离子活动值,减轻细胞水肿变性,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及淋巴细胞在损伤部位局部聚集等功能。

  王文远在针灸界掀起了一场创新革命,谱写了针灸史上的新篇章。2001年,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平衡 针法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针灸专科进行推广。截止到目前,王文远的平衡针灸学研究先后获得了包括1989年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北京市科技 进步三等奖在内的军地科技成果17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程莘农对平衡针灸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平衡针灸的理论是新的,方法是新的!每个穴位是新的,每个穴位治疗的每一个病又是新的,每一项都是成果奖。”并为王文远亲自题写了“针灸新篇”的条幅。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词:“愿平衡针法以独特的理论,显著的疗效为军民健康做出新贡献”。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指示“王文远同志的中医技术应传播全军”。

更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