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平衡针灸
背景:
阅读新闻

薪火相传:王文远教授论述心理平衡学说的产生和定位

[日期:2022-11-17] 来源:  作者: [字体: ]

作者:王文远

整理:于 波

版面:张 建

 

 

  中国古代东方文化和思想中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较早地形成了一套初步的心理学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的心神学说、七情学说是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通过中西医学两个平衡结合点来看心理学说实质上是大脑中枢对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自我调控的本能反应。健康的标准首先是心理平衡(即精神健康),才能导致生理平衡(即躯体健康),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心身适应社会与生存环境。健康虽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志。同时心理平衡又受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无时无刻都在干扰破坏我们心理平衡系统。这个系统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就好象一条红线贯穿于人生整个生命过程之中。平衡也体现在生存质量优劣的四个基本标准:健康、安全、舒适、高效之中。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向世界宣布,每个人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这就阐明人类健康主要取决于自己,其中心理平衡又是人类健康的首要标志。不管任何性别,任何年龄,任何职业的人群,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心理,还给你的将是一个健康的躯体。世界卫生组织还对健康的标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形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把思想道德也纳入了心理健康的范畴。


一、心理平衡学说的产生:

  心理平衡学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形成了以心主神明论,天真论》明确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何从来。”《素问·真痛论》记载:“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本神篇》写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充分阐明了心理平衡反映了一个人的成熟的心理素质,这个心理素质是人的意识,精神思维,性格志趣,道德品行等综合的整体体现。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心理学应运而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预测,平衡心理学、平衡自然医学、平衡保健长寿医学等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医学,并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心理平衡的定位:

  平衡心理的定位主要定位于大脑高级中枢的指挥系统,因为人是一个整体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的机体。虽然现代医学可以找到心理过程中最为复杂形式之一的语言及其他定位,但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还是大脑整合作用的结果。

  鲁利亚等人通过临床观察提出脑的三个基本功能联合区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主要区域。每一个基本联合区都有着分层次结构,又相互重叠的三种类型皮层区所组成。一级皮层区(又称投射区),位于脑网状结构、间脑和大脑上层内侧部,接受外周来的信息传递,或者将大脑的指令传递给感受器。二级皮层区(又称投射联络区),位于两半球靠后部分,包括视觉区(枕叶)、听觉区(颞叶)和一般感觉区(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和皮层与皮层下神经元组成,主要任务是对信息进行加工。三级皮层区(又称重叠区),位于脑半球前部、中央沟的前方,额叶的前额区,其功能是综合大脑皮层区域的协同功能,来完成心理活动最复杂形式。

 

更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平衡针灸张建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