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按照平衡医学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度过的将是生命全程健康,寿命达到120 岁的极限,而不会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在平衡针灸医学领域独自作出重大理论和临床创新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分院平衡针灸科主任王文远教授数十年来研究的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所在。然而,创新是什么?当一个创新摆在你的面前时,你是否识其“庐山真面目”?毛主席在50年代就提倡创新,他说,要在几十年内能够出现几个理论家。在中医药治疗“血淤证与活血化淤研究”中作出重大创新的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就是50年代培养出来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然而他们首创的以中医活血化淤法治疗冠心病、以活血化淤防治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及心绞痛复发等重大科技成果,40 多年后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2004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也是如此,他们在人类嗅觉器官工作原理方面的突破性发现,用了16年时间才赢得了世界的荣誉和承认。20世纪70年代,年仅40岁的王文远利用大脑高级中枢系统的调控参与,成功地创立了中国平衡针灸学,形成了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突破了传统经络与穴位,以针刺为主,成功地探索了大脑皮层反馈在体表的密码定位,由原来的413个穴位精减到38个平衡穴位,引发了一场针灸革命。1988年以来,王文远先后治疗国内外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偏头痛、莱姆型面瘫、糖尿病等248种疾病,门诊量42万人次,治疗的病人涉及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用平衡针与中药相结合的办法治疗莱姆病,比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法效果好、治愈快、少花钱,无副作用。其论文在《世界针灸》杂志上发表后,引起国际医疗界的轰动。王文远在平衡针灸学的基础上,又先后推出了平均火罐、平衡推拿、平衡体疗、平衡膳食、平衡心理、平衡药物、平衡刮痧、平衡戒毒等平衡医学系列,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平衡医学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将此技术运用到临床的2000余所医院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2004年,平衡针灸技术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星源计划“十五”百项实用技术“肩痛穴治疗肩周炎”通过国家级鉴定,成为国家中医药40项重点推广项目。然而,要真正认识王文远突破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和范式的平衡针灸医学3大理论创新和3大临床创新的价值,还需要假以时日经年,“千里马”不会因为伯乐深居现代化高楼大厦里等待推荐而停下脚步。
平衡医学3大平衡理念,匡正6大健康误区
人人需要健康,健康是人类最大的需求,也是现代医学乃至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该组织认为:人类的健康60%依靠我们自已,10%来源于社会,15%来源于遗传,8%来源于医疗,7%来源于自然生态。据专家分析,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物因素与基因遗传各占10%,非生物因素中,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占30%,人类的自身行为因素占50%。
王文远的平衡医学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阐述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和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人体的平衡系统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针对健康群体,他由平衡医学提出3大平衡理念:心理平衡学、膳食平衡学和运动平衡学,匡正了6大健康误区。
王文远把心理平衡、膳食平衡和运动平衡看作一个人全程生命健康的3大支柱,他说,心理平衡是核心、膳食平衡是基础,运动平衡是途径。
心理平衡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听觉、味觉、感受器初步接受外来刺激,迅速将刺激转换为信息,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反馈于中枢调控系统。心理平衡是指每个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平衡医学研究的是的心理(也指人的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和与心理因素相关的其它因素。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一样,所以对待工作中的得失、事业的挫折、亲人的亡故、无端的是非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心理带来创伤,时间久了必将造成生理上的功能失调、紊乱,导致生理的损害和不平衡,后期形成人体器质性破坏或病变,甚至造成亚健康状态。生理的不平衡来自心理的不平衡,而生理平衡反映的是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人体由各种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构成,从完整的机体到微小细胞,密切配合、协调,适应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构成生理平衡系统。生理的这种自我平衡系统是非常科学、神奇和发达的,一个人一生中的各种指标都是按照程序化管理,这种平衡是人类进化几百万年来在地球表面生存,通过呼吸、饮食、代谢等活动,反复调节机体来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进而使人体与地球表面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比如人的心脏的跳动,少年儿童每分钟跳动90次,青年人70次,老年人60次,一天跳动达10万余次,一年36750多万次,如果一个人按80年计算,心脏搏动30亿次。人的体温、血脂、血糖、消化、体液、血压、生化、肝功、肾功、免疫等平衡系统正常生理值的波动范围也都是按照程序化来进行的。王文远把人的生理发展确定为三个阶段:生理成熟期、生理衰老期和生理耗尽期。人的生理成熟期为38年,38岁人体各种机能达到最顶峰(女性36岁机体总体达到最顶峰)。其中包括婴幼儿阶段、青少年阶段、是生理的最旺盛时期,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我们每个人学习拼搏、奋斗最佳时期,成熟期。生理衰老期计算方式 时间为38年,从39岁开始至76岁。为人生的第二阶段—衰老阶段。从医学上女性45岁男性50岁为更年期的年龄,更年期实质上是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称为老年前期。作为40~50岁中年人,虽然生理上逐渐进入衰老期,但在心理上更加进入成熟期。 生理耗尽期时间为38年。从77岁至114岁,称为人生的第三阶段——人体能量耗尽阶段。人的胚胎细胞一生中可分裂50次,每次可维持寿命为2.4年,如此计算人的寿命一般应在120岁左右。现在人的平均寿命一般在70来岁,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真正离我们的生存年龄120岁还相差50年。大多数人达不到生理年限,其中关键问题是不了解自已的生理年龄,不了解自已的心理年龄,不了解自已心理特点,不了解自已的生理特点。如果一个人能掌握自已的健康命运,保持心理与生理的相对平衡,让我们的生命按照生理的自然程序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就不会少活50年。
平衡膳食是在维系生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根据个人机体的实际需求,而科学地选择对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天然的多元化的绿色食品。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进而达到增加活力,预防疾病,提高机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膳食平衡是一个人健康的物质基础,王文远提出每个人根据各自不同的年龄膳食摄入的平衡标准:以标准体重的10%为理想摄入量,随住年龄的增长可以增加,进入老年,必须摄入超过体重的10—15%。一个人的摄入量一旦超过体重的20%,就会造成轻度肥胖,超过30%为中度肥胖,超过40%为重度肥胖。
王文远提出运动平衡基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遗传、体质、生活习惯的不同等来设计、安排一个人的运动量和方式。首先遵循自然的生活规律,保证夜间8小时睡眠,做到合理的平衡运动,保证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人的生命是按照生理的程序化来进行新陈代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谢的越慢生命越长寿,代谢的越快反而缩短自己的寿命。王文远用他的心理平衡学、膳食平衡学和运动平衡学3大平衡理念,发现了健康人群存在的6大误区。
误区一:健康人群、尤其是30到50岁的人没有考虑死亡的问题,认为是老年人的事,八、九十岁以后的事。王文远说,人的生理发展过程象一条弧形轨道,类似太阳从东方升起,沿着一种自然的天体运转规律,呈弧形向西阳夕下,完成一个生命的过程。青少年阶段是生理的最旺盛时期,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每个人学习拼搏、奋斗最佳时期,成熟期。这个时期不了解自己的生理特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考虑不到死亡问题,事业心强,常常超负荷工作,带来生理性透支。生理性透支换来的是生命透支,面临的是疾病和死亡。
误区二:在人生的第二阶段39—76岁,整个生理进入衰老时期,机体衰老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医学上女性45岁男性50岁的更年期,这是每个人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在生理进入衰老期,构成生命健康的体内分泌激素比20岁时下降50%,带来生理上极大的变化,同时带来内脏各个系统功能的下降,反映在精力、体力明显下降,性功能衰退,男性精子的数量明显减少,女性进入绝经期,月经停止,卵巢不排卵,带来生殖系统的萎缩。王文远说,人生的这个阶段,事业成功了,家庭稳定了,心理更加成熟,自己的生理进入衰老期却不知道,形成极大的反差,人们常常不服老、不服输,仍然加班加点,往往和青年人一样去拼搏、竞争、超负荷运转,造成生理性透支,早期形成亚健康状态,出现混合性的症状和病理性的表现分不开,这一类的人群常常感到浑身难受,到医院检查,仪器检查不出来,医生说没事,过三五年,肿瘤、癌症等器质性疾病出现了,一但发现就晚了。据统计,2004年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为53岁,比80年代末的58岁下降了5岁。
误区三:商家运作和舆论误导的人体缺钙,使许多健康人群随意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造成疾病的发生。王文远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饮食的结构和习惯不一样,但有一条基本原则,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无论吃什么,关键在于摄入的食品是绿色食品,是没有危害的食品。比如我们吃的五谷杂粮,它不仅是绿色食品,它还是天然的药物,天然的抗菌素。大豆营养很丰富,还含有抗癌物质,大葱、大蒜都含有抗菌素,具有消炎的作用,各类蔬菜本身就具有防毒作用。有些食品防腐剂超标,对人体极为有害。如一些健康人喝牛奶出现关节痛,问题在哪里?不是牛奶不能喝,而是牛奶里有很多防腐剂,不是天然的,质量不过关,喝了后对人体产生危害。现在医学的发展赶不上食品的变化,赶不上疾病谱的变化,人有病了,用抗菌素就起不了作用了。
误区四:有钱难买老来瘦,这是一个误区。人生的生理衰老期和生理耗尽期,新陈代谢的功能明显下降,多余的能量没有了,只要不进入肥胖,每天的饮食必须超过老年体重的10—15%。老年人会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体内要存入一定的物质能量,以适应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误区五:青年人不了解自己的生理特点,盲目减肥,造成面黄肌瘦,既影响工作,又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形成一个骨形美的误区。
误区六:针对“生命在于运动”,王文远提出“平衡运动”,强调运动的相对性,,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健康,生命质量就越好。不要跟着舆论走,或千篇一律按一种模式运动,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决定自己的运动方式。
平衡医学3大理论创新和3大临床创新 改写几千年中医史
王文远走的是“上医治未病”路线,遵循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他心目中,中医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它和书法、京剧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书法、京剧增进人的内心修养,陶冶人的情操,而中医的伟大在于她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与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古代中国,医儒不分,中医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与交叉,既有人文科学的内涵,又有与医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在世界传统医学发展史上,只有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王文远说,中医发源于中国,中医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不能靠外国人,而只能靠我们自己。出生于齐鲁文化之帮的王文远自幼酷爱中医,60年代响应国家振兴中医的号召,16岁便启蒙于鲁南名医刘春启门下,通读中医四部经典及10余部中医专科书籍。1964年王文远应征入伍,1975年考入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实践和需求是创新的源泉。在部队,官兵最常见的病痛是战伤和训练伤,军医学要求在最快的情况下为伤员解决问题,又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以见效慢的中医常常没有用武之地。环境的变化没有使王文远放弃对中医学的热爱和追求,他为了找到能快速见效的中医方法,将目光投向了简、便、效、廉等优点的针灸。1970年,王文远在随部队医疗队到雾灵山区采药时发现,当地农民由于砍柴、运货,常年背篓不离身,很多人患有严重的肩周炎,苦不堪言。王文远用传统针灸为他们治疗均不见效,他对传统的中医经络取穴法产生了疑问,决定另辟蹊径。他经过多次实验惊奇地发现,肩周炎最敏感的穴位不在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上,而是在西医解剖学确定的神经干上!又经过艰苦的临床实践,他找到了治疗肩周炎的一个特定穴位,用此穴只需扎一针3秒钟,就能使患者疼痛顿消,臂膀活动自如。此后,他将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与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结合起来研究,又陆续在人体四肢及头部找到了30多个全新的具有整体平衡作用的穴位。经过科研立项、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这些穴位对治疗痉颈椎病、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脑血栓后遗症等136种疾病,均有奇特的疗效。至此,王文远利用大脑高级中枢系统的调控参与,成功地创立了中国平衡针灸学,形成了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突破了传统经络与穴位,以针刺为主,成功地探索了大脑皮层反馈在体表的密码定位,由原来的413个穴位精减到38个平衡穴位,从而改写几千年中医史。
王文远认为,对一个人来说,核心的问题是心神,心和大脑联系在一起。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映在大脑,人的疾病也必然反映在大脑。大脑的营养供应靠心脏来保证,人体血液的四分之一供应大脑,但它的重量却不到人体的十分之一。如果心脏发生问题,再聪明的大脑也完了,同样,如果大脑出了问题,也就是管理心脏的中枢发生了问题,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中医理论强调阴阳决定人的健康和死亡,阴阳平衡是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及人的机体相互对应、相互统一、保持相对平衡的高度概括。因此阴阳是信息,是物质,是能量,是功能,是矛盾,是整体,.是平衡。从现代医学讲,阴阳的生理平衡是在大脑中枢调控系统作用下,通过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阳)及副交感中枢(阴)系统完成对机体的调节管制作用。相反,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子系统的平衡失调,甚至破坏,发展为阴阳失调的病理过程。平衡医学的最大理论创新在什么地方?几千年来,我国临床、教学、科研沿用的都是中医经络体系的413个穴位,平衡针灸与医学改变了这一体系,王文远提出3大创新:首先是治病穴位的创新,他利用人体本身的平衡系统,以针刺周围神经来调节大脑高级中枢神经,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来调节、修复、治疗自己的疾病。王文远把对病人的治疗定位在大脑,治疗大脑的病,而不是治疗局部。王文远说,人自身存在着平衡系统和修复动功能,人一生下来,他的生化、心跳等程序已经制定好了,有些病通过人体的功能,让失调的平衡系统恢复正常。第二个创新是对疾病的定位。王文远提出不直接治疗疾病的地方,而是治疗与疾病有关的大脑的穴位。如脑血栓、糖尿病,生病的肢体没什么问题,而是管肢体的大脑出了问题。第三个创新是对病因的定位。王文远提出引起疾病的病因是在大脑的中枢适用系统,这个系统能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家庭),适应生存环境,心理就健康,否则就不健康,大脑就出了问题。
王文远在提出平衡针灸与医学3大理论创新的同时,又创立了3大临床创新。第一,取穴点的创新,采取定位取穴,交叉对应取穴的原则,改变了传统针灸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的原则以及中医和西医相同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定位取穴指针对某一病变的部位来选取特定穴位,通过针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另一部位疾病;交叉取穴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下肢的病变取上肢的相应穴位治疗;对应取穴指前后、左右、上下对应的取穴原则。比如头痛的穴位在脚上,脚痛的穴位在手上耳聋穴在大腿上,由常见病延伸到疑难病的治疗。第二、取穴少,采取单穴疗法,即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和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取穴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第三、只用一颗针或按神经点穴的指针来治疗,扎的是神经节断、密码定位,扎了以后使密码解密,这是临床的重大创新。
一枚小小银针 “扎”出“当惊世界殊”
世界传统的四大医药体系有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他的三个均已消亡,惟有中医为繁衍不息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健康的保障,且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医文化是我国万代常青的事业,目前,中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学构成我国医学的一体两翼,1998年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以肖培根院士为代表的21人向政府建议:21世纪中国向世界输出的应是“中草药以及中医药文化”。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医药不发展,就谈不上中国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几千年前,神农氏遍尝百草而有数百经方,古人砭石导引而有针灸经络,创新意识一直是中医学得以不断发展并流传至今的法宝。时至今日,对传统的过度迷信,固步自封,使中医学发展面临着危机,从事中医的医生越来越少,接受中医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少,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改行其他行业,中医的服务领域逐渐缩小,特色和优势淡化,理论创新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久前,有关部门将中医列入被保护的濒危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名单。我国在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还远远赶不上世界其它国家对中医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60亿多人口中有80%的人使用天然药物。日本有147种汉方制剂和210种处方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的制度中。印度的草药品种有2000多种药用植物,并且还有几千种复合制剂。美国近几年国家癌症研究所安排3个主要的研究所收集植物,每年筛选6000种植物样本。美国前克林顿专门任命华裔邱媛媛为首的7个小组,负责中药的审查工作。美国FDA建议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中国的ICH(国际新药评估标准体系)。在英国伦敦就有一千多家中药店,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中医诊所和中药店,每个主要城镇至少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官员不无担心地说,过不了多久,中医就会出口转内销。
当人们普遍忧虑中医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军中郎中王文远在中医创新的园地默默绽放出一朵奇葩,他用一枚小小银针,“扎”出平衡针灸10大特色和3大优势,“扎”出19项科研成果,“扎”出“当惊世界殊”,数十万患者受惠被解除病痛,引来中外十多个国家的上千位学者拜师求技。
1997年,王文远在第四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大会做专题报告和现场演示后,一位参会的患8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下肢坐骨神经痛的墨西哥教授当场试验,王文远为他轻轻扎了一针腰痛穴,又补了一针臀痛穴,仅仅几秒钟,病人疼痛消失。这位外国教授连连赞叹:神针!真神!。乒坛名将邓亚萍在参加第44届世乒赛前,突发腰椎间盘脱出症,痛得卧床不起,王文远连夜赶到正定训练基地,为邓亚萍做平衡针灸治疗,4天后,邓亚萍康复。在南疆军区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线巡诊时,王文远为在训练中腰部扭伤靠拐杖行走的某边防连连长治疗,一针扎下,使连长当即扔掉了拐杖。十多年来,王文远先后深入全军300多个训练场巡诊,从巴山蜀水到西藏高原,从喀喇昆仑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一枚小小银针,为数万官兵解除伤痛,“扎”出12项防治部队训练伤的科研成果, “扎”出了部队战斗力。1980年以来,他还多次深入革命老区,义诊病人达3万余人次,常年定期为孤寡老人义诊,解除了他们的病痛,利用节假日在医院驻地附近义诊130余次,诊治病人3000余人。一枚小小银针,还“扎”出了4本学术专著,180多篇学术论文,另有数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奖。1995年12月,由王文远任主任的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成立,他甘为人梯,先后举办军内外学习班80期,培养近万名平衡针灸中医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学泰斗程莘农教授评价说: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是新的,每个穴位是新的,每一项治疗成果都可获科技成果奖。原中央常委刘华清指示:“王文远同志的中医技术应传播全军”,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词:“推广平衡针灸,服务人民大众”。
现在,平衡针灸已形成10大特点和3大优势,十大特点是:一、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人体自身平衡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二、突出人体信息系统。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每秒钟100米。平衡针灸取穴的特点就是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三、突出单穴疗法,平衡针灸取穴38个,一病一穴,一症一穴。四、快速针刺,即三快针法: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五、突出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六、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是针感。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七、突出离穴不离经。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厘米内均可。八、突出穴名通俗化。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穴名繁多各异,五花八门,给临床普及带来一定困难。九、突出安全无副作用。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 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十、突出临床实用性。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先后经过国内3000多家医院平衡针灸骨干的临床应用,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世界检验的实用临床医学。由平衡针灸的10大特点凸现出了3大优势:1、简单易学,平衡针灸的针法3天就可学会,而一个中医医学院的学生学习传统针灸的课程则需要五年,因此,平衡针灸医学对开设特色医院、特色门诊的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尤为适宜,从而向国际通用医学迈出了重要一步。2、在预防医学、保健医学进入每个家庭的今天,平衡针灸医学面向健康人群,遵循“上医治未病”的原则,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发展战略。平衡针灸医学的特点和优势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通过人为的、主动的、被动的各种自然调节方式,来维持机体的整体平衡,进而延缓机体衰老,推迟疾病的发生,使人人享受生命全程健康。3、具有简、便、效、廉特点的平衡针灸适用于仍处于医疗保障初级阶段8亿中国农民,不仅效果好、治愈快,而且少花钱,是支农的好项目。
人们常常叹息我国缺乏重大原创性发明和理论,王文远突破两千多年来传统经络理论的范式和体系,独自创立一门平衡针灸医学新学科,至今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教授说:“我们现在强调群体性比较多,对个性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比较低,大家都按一个统一的规定,在一个整体的范围内搞研究,当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创新性的东西就少。在自然科学领域,需要创造一种允许个性充分发展的大环境,这是我们今天或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加深认识并认真思考的问题。”王文远在体制和群体之外敢想、敢做、敢于向传统说不,个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与张扬,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