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远
整理:于 波
版面:张 建
疼痛是人类疾病症状中最为痛苦的一种。痛觉是大脑接受机体内外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机体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较强的心理与生理构成的复合感应。针刺镇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神经到中枢神经,产生相互抑制、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具体讲疼痛的形成主要刺激机体感受器产生的酸麻胀痛感信号,通过中枢神经通路的传导系统进行信息传递,才能进入大脑皮层的意识思维领域,这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即同时伴有很强的心理驱动效应。除大脑皮层外,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顶叶皮质、额叶皮质等都能接收参与疼痛传递与中枢介质的释放功能。
平衡针灸脑技术的作用原理是一个由大脑皮层、尾核、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背角等多渠道、多水平、多层次的中枢神经调控的综合过程。通过现代基础研究证实,神经高级调控中枢当接收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后立即调动体内所管辖的各级中枢系统的功能,释放大量的镇痛介质参与镇痛效应。
一、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主要存在于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脊髓前根,运动神经等。针刺后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ach)来激活5-羟色胺(5-HT) 神经元而产生镇痛效应。
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羟色胺
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主要存在于丘脑内侧核、下丘脑、脑干、嗅脑和新纹状体等部位,尤其是下丘脑、脑干和松果体更为集中。更多资料证实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中具有关键作用,使中枢5-羟色胺转换率加速。
三、中枢神经系统中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CA),属于单胺类介质,肾上腺素(Ad)、正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中枢中的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神经元胞体集中于延脑和桥脑,由此发出上行和下行纤维。下行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终止于脊髓胶状体,侧角和背角。上行纤维到达同侧前脑,纤维分背腹两束,支配中脑、间脑、端脑边缘系统和桥脑等。背束上行到达全脑,特别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皮层等处,也支配杏佳核及丘脑下部前区。针刺可以促进正肾腺素的合成和增加其释放作用,同时吗啡镇痛作用增强。
四、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DA)即是正肾上腺素的前体,又是一种独立的介质。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代谢途径。据韩济生教授报道证实,当中枢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减弱时,吗啡的镇痛作用增强。当中枢多巴胺能系统的功能增强时,则痛觉过敏,吗啡的镇痛作用减弱。许绍芬教授等观察到从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合成、释放和降解等方面都提示尾核胆碱能系统有利于针刺镇痛,而且尾核胆碱能系统和5-羟色胺能系统在针刺镇痛中具有协同作用,然而尾核多巴胺能系统则对针刺镇痛有对抗作用。
五、γ-氨基丁酸(GABA)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γ-氨基丁酸是神经系统中传递抑制性冲动的一种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具有普遍的而强烈的抑制作用。大部分贮存于黑质、苍白球、大脑皮层、小脑齿状核等部位含量较多。试验证明脑中的γ-氨基丁酸系统是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对抗剂。
六、脑啡肽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我国对内啡肽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和垂体中的β-内啡肽参于针刺镇痛的含量与针刺镇痛效果呈现相关变化。提供了β-内啡肽在针刺镇痛的新证据。针刺临床有明显镇痛效果,β-内啡呔含量显著增高,提示脑内β-内啡呔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针刺镇痛时的大鼠各脑区和脊髓中甲硫氨酸脑啡呔(MEK)与亮氨酸脑啡呔(LEK)样免疫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尾核和下丘脑内的甲硫氨酸脑啡呔(MEK)和亮氨酸脑啡呔(LEK)显著升高。丘脑下部脑干和脊髓的含量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