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衡针灸网
师承带教:王文远
病例提供:张颖秀
病例整理:于 波
病例编辑:张 建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最近,甘肃省弟子张颖秀通过微信给王文远老师发了一条针刺后晕针的病例,请师父答疑解惑。师父结合病例给予了具体指导。现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从中得到启发,提高临床应诊经验,避免发生晕针等各种问题。
一、张颖秀向师父汇报:
尊敬的师父晚上好!今天早晨九点,我接诊一位十三岁的男孩,踢足球时和队友发生冲撞(队友为大叔级别的成年人)后腰部疼痛一个半月,拍片脊柱骨骼无骨折。做过按摩治疗两次,症状加重。检查发现腰3—4,4—5部位压痛,腰部肌肉紧张。身高170厘米,体重大概不到60公斤,早餐吃了一个包子。我给予针刺腰痛穴,快速进针出针,孩子说腰中间部位好些了,还有点麻,腰两侧痛,又快速针刺了腰骶穴,出针后他试着走了几步,患者述说感觉不舒服,我赶快扶他躺下 ,这时孩子面色潮红出汗,手心也出汗了,他奶奶给喝了一点豆浆,我给他吃了一颗牛奶糖,症状没有明显缓解,他一会儿说后背麻,一会儿说后脑勺麻,左侧胸前区疼痛,听诊心率齐,触诊脉搏有力。观察到九点四十分,他还是说胸口疼,就带他去做了心电图,心电图报告心动过缓50次/分,伴心率不齐。然后带他去急诊科观察,测血压100/60mmhg,血糖6.2,复查心电图心率61次/分,短阵发房性早搏,给予吸氧半小时后他感觉没有不适回家了。
师父,今天这个病例对我触动很大。首先问诊不详细,后面了解才知道这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经常不好好吃饭,有胃炎多年,而且经常熬夜玩电脑。这几天没有上学,可能晚上没有好好休息,免疫功能低下,造成扎针后晕针。其次,虽然孩子看起来像个小大人,个子挺高,但是毕竟还是个孩子,应该采取飞针,更加安全。孩子第一次治疗,应该让平躺床上安全,不应该让其坐着扎针。
请问师父,孩子扎针后面色潮红,手心潮红出汗,是大脑供血应急性改善,微循环改善的反应。那么腰部,后背发麻是不是也是一种应激性改善的反应呢?
今天的事情虽然最终孩子安全了,但是对我来说,敲响了警钟,患者安全,医生才能安全,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二、专家解读:
师父王文远明确指出,作为医生一定要有自信,自信来源于你对三脑体系的理解,你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了解。平衡针是安全的技术,这是平衡针的技术特点,只要你掌握针刺手法是不会发生晕针的,一旦出现了晕针要具有平衡针干预晕针的能力。张颖秀医师在此次晕针过程中按常规操作处理是正确的,但是必须要有接诊预案,治疗要规范,体现标准化,体现以人为本。把它记在脑子里,贴在墙上。
(一)要有干预预案:
要制定临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医院的门诊,是有条件及时处理的;对于个人工作室,要考虑一旦出现急症怎么处理,要提前制定急症应急干预方案,包括技术干预、后送医院等,要把预案牢记心中,随时做到灵活处理。
(二)要提倡平卧针刺体位:
对第一次接诊病人,体质差的病人,慢病复合性病人,害怕针刺病人,必须躺在治疗床上扎针,尽量让患者放松,平卧位可以增加大脑供血,避免紧张产生的应激性供血不足。
(三)要减少患者恐惧心理:
术者手持针灸针最好不让病人看到针,不要拿针在患者面前晃动,右手拿针 ,左手把针掩盖好,尤其是害怕针灸的患者更要注意,减少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心理。
(四)要灵活使用针刺手法:
针对不同人群和患者不同的心理,选择有针对性的适应性手法,目的是让患者接受平衡针灸治疗。儿童和青少年一般用飞针,成人怕针可以采用飞针。穴位不要扎太多,等患者适应了再调整针法和穴位。患者空腹或极度疲劳和紧张时不要扎针,对严重失眠患者,手法不要太重,要注意防止晕针。第二个不要天天扎针,原则上最多一周三次,一般老年人,患有慢病患者一周一次。穴位不要扎的太多,原则上一次一个穴位,最多不超过三个穴位。
(五)要及时补充水分:
患者晕针苏醒以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主动跟患者交流,看患者反应,一般观察半小时,无任何不适后才可以回家。
(六) 要及时平衡针干预:
孩子扎针后面色潮红,手心潮红出汗,是心理恐惧造成大脑应激性供血不足产生的应激性症状反应。如果出现晕针,患者晕倒时,迅速帮助患者平卧,针刺急救穴,心病穴,留针强刺激,交替使用。待患者苏醒过来再减轻刺激。特殊危重病人,在平衡针灸干预的同时,及时联系120进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