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衡针灸网
作者:徐立明
编审:于 波
编辑:张 建
时间:2020年05月14日
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青岛弟子平度社区徐立明医师,独用平衡针在临床干预“帕金森病”患者一例,40次临床治愈。为世界性疑难病“帕金森病”提供了一个非药物疗法的成功范例。现摘录如下:
一、就诊资料
患者李某,女性,73岁,
平度市凤台街道办事处退休职工,2013年6月7日
就诊。
二、患者主诉
患者述不明原因出现头摇摆及双上肢颤抖1月余,曾到平度市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口服药物(药名不详)没有任何效果。近10天,每隔1天就会感到饥饿难受,需要吃东西,患者非常痛苦,希望得到有效的治疗。既往史患脑血栓病史10个月余,无糖尿病史,无甲亢病史。
二、临床症状
老年女性,表情呆板,体位不稳,身体右侧偏。双上肢时发颤抖,头时有摇摆,口中流涎,随说话不时流出。语音变低,咬音不准,语速慢。诉说:老天爷不公平,自己辛辛苦苦养大了四个女儿,一个儿子,本想享福,没想又让她生病,年轻时体质棒棒的,没有服气的事情,到老了却又靠老伴儿侍候,边说便哭泣。生病吃药快点儿好了也可以,但是医生开的那么多药吃了也不管用。
三、病情分析
王文远教授指出:生病的核心因素就一条“生气”,《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了“气生百病”的科学论断。“气生百病”实质上就是“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是改变遗传基因程序的致病根源。心理失衡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大脑就会出现盲区,影响了大脑中枢指挥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程序,引起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失调和紊乱,促使各种心理性、生理性、病理性疾病的发生。生老病死是生命科学的自然规律。生命科学的规律就是按照遗传基因程序来完成生老病死的自然程序。老子《道德经》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的道理就是让人不生气,做到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与大自然很好地融入其中,适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规律。从你(患者)生病的特点可以分析出:反复生气超过自己的心理承受阈值,先引发脑血管供血不足,医院已诊断:脑血栓病。医生没有告诉你:脑血栓病是生气引发的,所以你大脑高级中枢指挥系统得不到正确指令,继续生气抑制到丘脑区的情爱中心不能正常地分泌出幸福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等,多巴胺是一种控制肌肉运动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减少就导致你出现颤抖现象。最近10余天的饥饿感说明你的植物神经系统出现紊乱了。
患者家属告诉医生,你分析正确,老伴儿年轻时就是急脾气,没有她服气的事情。我今年闲着没事,在家里时常与邻居们玩牌,家里整天乱糟糟的,可能引发老伴儿不高兴啦!听了徐医生的分析,我马上改正这种习惯,不再让老伴儿生气啦!听徐医生医嘱,配合扎平衡针调治。
四、技术干预
选取靶点:醒脑点、健胃点、震颤点(双侧),隔日施针1次,疗程3个月。
五、干预效果:
患者经平衡针第一次干预,二诊反映,治疗后双上肢颤动明显减轻,头摇摆动作明显减轻。第七次来诊时,双上肢颤抖动作消失,头不再摇摆,隔日一次的饥饿感消失。此患者共计施针40次症状消失。四个月后,患者丈夫来诊病,告诉其妻子头摇摆、上肢颤抖症状消失,经平度区医院复诊临床治愈。
六、临床体会
“帕金森病”(简称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迄今为止,该病的病因仍不清楚,发病年龄从30岁以后多见。临床尚无特效的病因治疗方法,目前治疗无特效药物,均为对症治疗,疗效欠佳。
平衡针灸优势在于突出取穴少,见效快,绿色安全的三大特点深受病人欢迎。师父王文远教授提出"心理失衡致病学说强调心理失衡是各种疾病发生的核心因素,一旦心理失衡就会影响大脑遗传基因程序的改变,就会启动各种疾病的发生。"帕金森病的形成也是长期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发展而成。此例患者因隔日的饥饿感就医,是其精神的问题,产生抑郁所引起。平衡针针对的不是病变部位,而是针对大脑中枢调控疾病的基因程序,使紊乱失调的基因程序通过平衡针的干预作用达到新的平衡,让病人自己从根上去治疗自己的疾病。
七、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我国65岁以上人群PD的患病率大约是1.7%。“帕金森病”发病机制是脑部最主要的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通路损害,多巴胺含量下降。帕金森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此病的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四个字:“颤、慢、不稳”。颤—静止性震颤;慢—与动作有关的事情慢,无表情和瞬目动作减少形成“面具脸”;不稳—体位不稳,可见碎步,前冲,称为“慌张步态”。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超过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病人疾病进展的速度不同。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早期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多可很好的控制症状,至疾病中期虽然药物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常因运动并发症的出现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疾病晚期由于患者对药物反应差,症状不能得到控制,患者可全身僵硬,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长期卧床,最终多死于肺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