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衡针灸网
作者:葛杰钦
时间:2019年6月27日
2019年6月25日,王文远教授为弟子示教了一位来自北京郊区的孙姓,65岁,男性,右下肢疼痛麻木患者,现摘录如下:
一、患者主诉:
右下肢疼痛,整个脚麻木已经7、8年了,3年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是颈椎病,做了颈椎的微创手术,术后症状没有减轻。在一个月前去北京朝阳区双桥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做了腰椎的微创手术,术后症状还是没有减轻。血压一直保持在130/80mmHg左右,体型偏瘦。
二、专家解读:
王文远教授分析:“右下肢的疼痛麻木与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没有关系。如果真的是因为颈椎、腰椎压迫神经引起的右下肢疼痛,手术后患者的症状应该会缓解,但是并没有减轻,所以说明西医存在诊断误区和治疗误区,说明右下肢的疼痛麻木与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没有关系。患者腰部的问题是在20岁之前由外伤引起,和现在没有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是病,是生理的一个正常的保护反应。右下肢疼痛是肌肉血管的炎症性反应,麻木是末梢神经供血不足的表现,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大脑的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造成指挥系统功能紊乱,造成运动中枢对末端神经指挥失控造成的。”
“从患者的年龄和体重可以判断,患者血压是偏高的,消化系统是不正常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的人,90%都保留中国人的原始血压90/60mmHg,患者血压长期保持在130/80mmHg左右,虽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血压标准并没有达到高血压的标准,但是我认为患者的血压已经是高血压了,心脏供血不足了。造成心脏供血不足的核心因素是心理因素,心理失衡引起生理失衡,进入亚健康状态,启动病理阶段,最终形成重大疾病。而患者目前处于病理阶段。根据疾病发展规律,心理失衡作为主线,推动疾病的发展。可以判断患者在30岁之前,心理性疾病就已经形成,长期的心理失衡、心理失眠、心理疲劳,引起消化系统的不正常,造成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影响心脏供血的营养来源,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心理性疾病是所有疾病启动的第一阶段,启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因素,就患者来说情感因素主要是夫妻关系构成的主要矛盾,男女的遗传基因不同,思维不同,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是不统一的,因此夫妻双方要互相理解,包容对方,不要争锋相对,只要彻底想开了,疾病就不会往前发展,配合平衡针治疗,疾病的修复就只是时间问题。”
三技术干预:
膝痛穴、踝痛穴、臀痛穴、偏瘫穴。
四干预参数:
针刺后患者感觉右下肢疼痛麻木缓解了60%。
五专家建议:
(一).卧床休息3个星期,不要运动。
(二).一个星期进行3次平衡针治疗,3个月达到应激性改善,整体调节9个月,巩固周期3年。
(三).走出情感盲区,夫妻之间不要较真,要包容对方,理解对方,无私的无条件的爱对方。
六文献检索: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其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结构。如周围的神经根 、脊髓椎动脉 和交感神经等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叫颈椎病,临床上把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还有一些混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是指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了一侧或双侧的神经根,出现的单侧或双侧肢体的疼痛麻木,这型的颈椎病一般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牵引按摩等得到缓解。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或四肢的无力,走路有踩棉花的感觉,这是因为间盘突出压迫了脊髓,一般称之为中央型突出。此类型不能保守治疗,应该考虑手术,因手术时间太晚有可能会出现瘫痪的症状。对于交感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头晕、头痛、失眠和心慌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及重要的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椎间盘各部分,包括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的退变,尤其是髓核,发生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之后。在外力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可能会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的纤维环之处突出或者脱出,到后方或者椎管内,导致相邻的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者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者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多患者在影像学上有椎间盘突出,但是并没有一定程度的临床症状,譬如没有腰部疼痛,没有下肢疼痛,或者双下肢疼痛、麻木等系列症。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影像学上的椎间盘突出,但是不能给出椎间盘突出症这个诊断。在临床门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非常多,椎间盘突症患者一般情况下80%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好转、消除症状,但是消除症状的前提是并不能消除影像学上的椎间盘突出。但是20%患者可能神经受到进一步的压迫之后,出现神经麻木、疼痛,而且肌力下降,像这种患者很有可能通过保守治疗效果不确切,可能需要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