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用平衡针治疗了一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达到临床治愈。现将当时的治疗经过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
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变,一般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细菌或病毒的血行感染,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临床表现为右下腹、脐周痛等)。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
一、一般资料:
姓名:李某某
性别:女
年龄:10岁
家庭住址:芝罘区魁玉路华新小区
就诊时间:2018年5月20日
就诊地点:烟台德润诊所
主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1天。
现病史:患儿于一天前中午洗澡后吃了一支雪糕,于傍晚时出现咽痛、发热,体温最高时是38.8°C。继而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其中,腹泻1次,为稀糊便,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呕吐2次,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遂到烟台某医院就诊,检查血WBC 10.01X10^9/L,N 78.0%,CRP 14.0 mg/L,B超: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发。医院给予静脉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差。经患儿家长的朋友介绍,即来我诊所要求治疗。
父母均体健,否认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体温:38.5°C,脉搏:98次/分,呼吸:20次/分。精神差,表情痛苦。营养中等,身高130cm ,体重35kg。咽部充血,扁桃体2度肿大,充血,颌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部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右下腹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正常,5-6次/分。
辅助检查:血WBC 10.01X10^9/L,N 78.0%,CRP 14.0 mg/L,B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发。
诊断:1.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2.上呼吸道感染。
二、平衡针治疗:
平衡针手法:采用平衡飞针。
平衡针选穴:咽痛穴、腹痛穴、胃痛穴、提免穴。
平衡针干预周期:拟每日1次,连续1周。
平衡针治疗经过:
第一次平衡针快速飞针完毕,患儿立即感觉肚子不痛了,也不恶心了。嘱患儿回家后注意进食清淡流质饮食,忌生冷、油炸类高热量饮食,少量多次服用白开水,以纠正呕吐、发热所丢失的水分。
第二日复诊:体温37.1°C,精神可,诉无咽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查:咽部及扁桃体充血减轻,腹部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平衡飞针继续以上穴位。嘱饮食可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
第三日复诊:精神好,咽部及扁桃体充血进一步减轻,扁桃体1度肿大,腹部脐周轻度压痛。平衡飞针继续以上穴位。嘱患儿饮食逐渐改为普食。
第四日复诊:腹部无压痛。平衡飞针巩固治疗。
三、分析: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卫体系,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滤出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它包括全身淋巴结、鼻咽部(包括扁桃体)及肠道的淋巴结和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等。小儿淋巴系统在出生时尚未发育完善,在出生后的前十年内,尤其是幼儿期淋巴结发育最快,到12-13岁淋巴结才发育完善,因此,小儿易患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感染。小儿的肠管相对较成人为长(婴幼儿为身长的6倍,成人为4.5倍),消化道面积相对地较大,肠壁薄,粘膜富有血管,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大肠区淋巴结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袭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甚至出血及坏死。所以要及时控制病情。平衡飞针快速点刺相关穴位(靶点),通过中枢神经(靶轴)的整合效应,使病变部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的不正常状态迅速得以纠正,患儿飞针完毕,不再腹痛、恶心,嘱患儿少量多次喝白开水以迅速纠正呕吐及发热丢失的水分,使机体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体温自然下降到正常范围。
平衡针灸是我的师父陆军总医院王文远教授历经半个世纪的潜心研究,10万部队官兵训练伤的防治,60万门诊病人的临床研究,全国4000家医院的临床验证,成功创立了这个学科。突破了传统针灸经络针灸模式,结合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在大脑神经中枢靶轴的调控下,达到病变靶位新的平衡。其优点是安全、单穴、3秒钟见效。而平衡飞针是在平衡针灸的基础上成立的,具有安全、单穴、3秒钟见效、无副作用、几乎无痛,小儿容易接受的优点。主要针对小儿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不良信息干扰的特点,利用儿童生长发育旺盛,自身修复能力强的特性,通过运用飞针技术,恢复大脑正常的遗传基因管理程序和自我修复系统功能,达到预防、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山东弟子 李晓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