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平衡针灸
背景:
阅读新闻

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日期:2008-12-03] 来源: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培训中心  作者: [字体: ]

  [提要] 目的:学习探讨《内经》针刺“真”与“神”的理论内涵,指导于临床。方法:通过针刺“靶点”与“靶位” 单穴疗法、快速针刺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得气(针感)是“凡刺之真”的具体体现,调节心神(中枢)是“必先治神”的关键。结论:黄帝内经的经典理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是正确的,对指导针灸临床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学习/内经/刺之真/先治神/平衡针灸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素问保•全形论》,其意在于强调治神在针刺中的重要性,旨在表明“治神”是针刺施治的基础和前提,在针刺治疗中居首要地位。《官能》篇亦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九针十二原》并以“粗守形,上守神”来区分刺法技术的高低,由此可见“神”对针灸疗效的重要性。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根据40余年临床感悟,结合所创平衡针技术,略陈管见,浅析如下。

一、形神合一,神是统帅

  “形”是生命物质活动的主体,“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本质。掌握针刺的真正技术关键在于治疗生命之神。“形”离不开神而生存,“神”也离不开形体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则形健,形健则神旺,神灵则形安!《素问•上古天真论》曾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和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黄帝内经》具体地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以“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形与神俱”之重要性。因此只有形神统一“形与神俱”的和谐才能“尽终其天年”(《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以,《内经》十分注重治神的重要性,列治神为疗疾之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又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可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提出是以“形神合一”学说为基础的.而根据中医对“神”的定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机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主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可见,“先治其神”之“神”是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辩证统一。形的定位是指人的有机整体,其神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定位和遗传基因程序的定位。中医中的“神”符合现代科学大脑中枢的定位。

二、治神守神,神是关键

  根据王冰的注释:“专其精神,寂无动乱,刺之真要,其在斯焉!”指的是医者在针刺时神定而气随,对医者之要求要守神。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写道:“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则是要求在病人精神会聚和安定的情况下即守神状态下针刺。而《素问•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要,非治疾也,故要养针和神也。”表明治神是指治病和养生总的要求和原则。本人认为,这才是“必先治其神”的真正内涵,而阐明医患双方精神意识活动与针刺疗效的重要关系、重视对病人情志调整、以及后世所谓治神针法均应理解为其外延。治神与守神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首先,医者针前首须静心安神,而后方能观患者之神,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在全面掌握上述情况的前提下,运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关键医生能否守神,掌握真正的针刺技术达到治疗患者之神的目的。

三、刺真治神,神是核心

  在4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治疗思想贯穿始终,指导创立平衡针理论和技术。经多年大样本临床观察应用,显见其有效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的平衡系统,按照遗传基因程序来维系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强调“心神”在维持机体平衡状态中的重要作用。

  “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年龄、性别、文化、职业、体质、遗传、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心理平衡产生反效应。心理平衡则是指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平衡医学注重疾病的时代特点,认为不同时代的疾病谱和致病因子有所不同,在当今社会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竞争及压力大、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心理失衡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要有正常的生理机能做依托。“神本于形”这一基本思想贯穿于对所有心理活动的解释中。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五神说,即神、魂、魄、意、志五种心理活动,此五神本于五脏,即五神依赖于心、肝、脾、肺、肾脏而存,故五脏又称作五神之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其中“化五气”指的就是脏腑的生理机能,但五志过极则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故有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之说。剖析致病之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反应的、代表的是人的情绪,是人的精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七情”过极必伤其正,正伤日久必损其根。因为人的心理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调控阈值,如果反复超过自己的耐受阈值,必然引起心神系统的紊乱、失调,时间久了必然启动重大疾病的基因程序,造成病理性的改变。

  因此,可以说平衡针理论的病因学说充分体现了神形的对立统一。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很多致病因素是心理活动破坏了体内各系统平衡所致。研究表明,免疫反应是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环节,受控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包括了情绪等心理活动。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疾病形成。

  1、“心神”调控论充分体现“凡刺之本,必本于神。”

  中医学把大脑生理功能活动归属于心,心既是生理上的心,又含概了大脑的思维功能,实质上中医讲的“神”正与现代中枢相一致。《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体是一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统归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五气、五气化五志,但五志过极均伤及心,所以“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心”(《素问•本病论》),故古人把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准心所使也”。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脑为元神之府”学说,肯定了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源泉。基于以上理论,平衡针理论明确指出,在人体的自我调控、修复、平衡系统中,“心-脑”调控是根本,符合“凡刺之本,必本于神”之古训。

  2、中枢治疗充分体现“必先治神”

  平衡针的治疗定位首先定位于心神即大脑高级中枢系统,也就是中医讲的治“本”。笔者认为中医讲的“本”就是“心”。“心”就是人体最高平衡系统,五脏六腑之首,五神之帅,脏腑之主,是君王之官,七情之巅,实质上心为大脑中枢之府。中医治病求其治本,本的定位就是心,心脑同源,心不但包括生理上的心,也包括了生理上的大脑。

  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某些传导途径传递到高级中枢,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控作用。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平衡针强调人体的自我平衡修复功能,最高境界的体现了中医“必先治神”。

四、求真治神,神是主宰

 (一)求真是针对医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

  1、求真是要求掌握看病察病辨病的真正技术。不但要学习掌握人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还要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相关知识,明确疾病形成的病因病理检验手段诊断,充分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2、求真是要求掌握针刺治病的真正技术,一个医生光有明确的察病诊断还不够,还必须掌握针刺的实用技术,也就是临床中最好的针刺技术。不但要师承实用技术,还要不断在临床实践总结发现新的针刺技术。

 (二)治神是对医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1、医者之神必须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头脑清醒,知识全面,能够面对错综复杂疾病的变化,及时明确诊断,掌握病机,辩证一步到位的本质。

  2、医者之神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谨察于神。充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面色、体态、言谈举止、脉象等方面来了解病人之神。神是人的一身一生之主宰,必然从目光、神态、语言等表现来反映出病人之神。谨察一步到位病因形成的本质。

  3、医者治神在针刺过程中专心致志,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针刺技术,关键在病人的治疗上充分体现医者之神在病人上的疗效。要全神贯注、精心操作、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为病人实施治疗。《灵枢•终始》:“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勿闻其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如果医生在给病人实施治疗中,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病人的临床疗效,而且还会影响病情,甚至发生医疗事故。《素问•徵四失论》所言:“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的不良后果。贵乎专心诚意,而自重也;目无他视,手如握虎,恐有伤也;心无他想,如待贵人,恐有责也。对于要害部位下针,更亦如此。针刺一步到位病人之神。

  4、治神在临床治疗中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医生给患者看病治病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一项神圣工作,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诊疗环境,让病人感到“家”的感觉,温馨的感觉。这对病人的治疗康复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正达到医患之间都能宁心敛神,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医者治神还必须调控患者之神

  在观察了解掌握患者之神的基础上,根据病人反映的主要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合理的指导。特别在治疗前结合病人病情,给病人首先讲清疾病形成的原因、时间、预后、发展,使患者对自己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将针刺的穴位、方法、特点优势、疗效给病人交待清楚,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第三,告诉病人注意事项,从心理到膳食,从膳食到运动,从运动到养生来配合医生治疗。第四,医生的治疗必须得到病人的合作,才能真正发挥病人的内在积极因素。第五,就诊时必须把病人当亲人,态度和蔼可亲,和颜悦色,让病人真正感到被关心、被同情、被爱护,真正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才会在治疗中做到心静神宁。第六,治疗中应根据大多数病人害怕针灸的普遍心理把穴位选的准而少,针的快而有效。《素问•针解篇》“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针刺过程中令患者意守病处,则得气则速,取效则快,疗程则短。

 (三)求真治神是研究针灸技术的核心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以心神平衡为核心。心神平衡是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健康又是心神健康的标志。心神平衡贯穿于我们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从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到有病群体的自然医学干预,从从事保健医学的上医,到从事临床医学的下医都是围绕着心神平衡为目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心理失衡(“七情”)是造成功能性、器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级的心理行为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同时具有自身适应家庭、社会、自然、生存环境的平衡能力。

 (四)求真治神在于临床中具体应用

  1、求真治神必须针前调神

  针前准备关系到整个治疗的疗效,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医者针前须静心安神,观患者之神,进行辨神施治。因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必须通过详细询问病情,结合病人的神气所现,精心分析,了解疾病的本质。正如《灵枢•邪客》篇所说:“持针之道,欲端于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其次,医者要善于调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如《灵枢•师传》所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使患者对针灸治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镇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病人尤为重要。医患合作,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2、求真治神在于得气效应

  求真治神不在于穴位的多少,关键在于选穴的准确,针刺的疗效不在于留针时间的长短,关键是得“气”(指针感)。因此单穴是关键、是特色,针感是疗效、是保证。亦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突出“气至病所”。强调即时效应。由于针感强烈、传导较快,加快了“神”、“形”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应急调整。从临床统计:一针见效率达到98.33%。进一步证明了《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的论述是十分正确的。

  3、求真治神在于针后养神

  为了提高和巩固针刺取得的疗效,必须重视针后的精神调摄、心理调节、运动调节有利于机体的康复。如《灵枢•终始》所要求的那样,须“新刺勿内”、“已刺勿醉”、“已刺勿饱”、“已刺勿怒”、“已刺勿劳”等。若针后不能很好地进行调神,针刺疗效将会大打折扣。

五、结论

  综上所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道出针刺乃至中医治病、防病之至高境界,加强该方面研究对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养生保健均具有重要意义。

  资助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07CB512704]资助
  通讯作者:王文远wwy01@sina.com ,010-65386561

 

更多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生命如歌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